<td id="q1fas"><ruby id="q1fas"></ruby></td><pre id="q1fas"><ruby id="q1fas"></ruby></pre>
  • <pre id="q1fas"></pre>
  • <big id="q1fas"></big>

    <td id="q1fas"><strike id="q1fas"></strike></td>

    新闻热线:0349-2077222
    广告电话:13103498383
    邮箱:zbxcvv@ vip.163.com

    正月十五闹元宵

    黄河新闻网 > 朔州频道 >  大话朔州

    正月十五闹元宵,重在“闹”,热闹,热热闹闹。我小的时候,那个闹元宵,真正体会到了“闹”,热闹、打闹、大闹。

    经过一年的忙碌,人们进入了一年中最放松的时候。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,人,总得有放松的时候。一年绷紧的神经也在元宵节的“闹”里,得到完全地放松,以备来年再战。古人是很讲究休养生息的。

    元宵节是三天,十四、十五、十六,为什么定了三天?估计一天是不够闹的!闹元宵各地风俗不一样,我们那里的闹元宵主要是混玩意儿。玩意儿就是一队人打扮成戏里的人物,穿上戏装,浓墨重彩,在街道中间扭,看客们在街道两旁围着看、跟着看,没有明显的分界线,这就叫混玩意,演员和看客是混在一起的。

    这玩意儿一队和一队是不一样的,有高跷、挠搁、舞龙灯、大头人、花车等。高跷是人踩在高高的木棒上扭,足有两米高。这是个技术活,难度很大,一般人闹不了。挠搁是大人腰上缠个高过头顶的铁架子,把小孩子绑在铁架上面扭,有时还得翻跟头,这个有风险,一般是爸爸扛着自己的孩子,打仗父子兵嘛。用别人扛自己的孩子,家长不放心。舞龙灯估计全国都有,就是四个人扮一个狮子,前面一个人扛着一个纸糊的龙灯,在“齐不隆咚恰咚恰”的锣鼓声中引逗狮子追赶。大头人就是人戴着一个大大的假头,一般是十几岁的孩子扮演。假头的画像是猪八戒、大头娃娃、沙僧等。花车比较普遍了,几个人推一个花车扭,后面跟一堆人扭。这扮相就丰富了,有孙悟空,有媒婆……其中的邋遢老婆,裤子还半吊着,引得人们哈哈笑。最多的应该是美女,打扮得花枝招展,涂着大红脸蛋,头上插满花,随着音乐,重复着四步扭,也就是秧歌步。

    正月十五闹元宵,基本上就一个音乐,再配上“咚恰,咚咚恰,咚恰咚恰咚咚恰”的伴奏。简单的就是最经典的。就这一个音乐,一个伴奏,就已经红火翻了。

    闹元宵主要体现在“闹”上,演员的无厘头表演,比如媒婆的扮相,脸上点一个黑痦子,表情木讷,动作夸张地扭;邋遢老婆一般由男人们扮演,常常是扭着扭着就把裤子掉了,也有看客故意给脱掉裤子;花车的肆意摇摆,甩烂了花车。体现的不是表演,而是闹意!观众的热情起哄,随意和演员扭在一起,揪掉老爷爷扮相的胡子,揭开大头人的假面具,表现得是随心所欲。

    就这样尽情地释放,释放着人性的另一面。平时庄重惯了,戴的面具久了,只有在元宵节这几天,人们才能假扮闹元宵,释放本性。这也是古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法吧。

    闹元宵体现在演员的闹上,混玩意儿则体现在看客的混上。看客和演员是混在一起的,挤在一起的,不用看台,人挤人才是最热闹的。这人挤人不仅是挤出了热闹,还挤出了人情。互相挤得紧紧的,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,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。那种挤在一起,混在一起,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无间亲密,是平时不能够的。

    那时的闹元宵是锣鼓喧天,是鞭炮齐鸣,是人挤人地混,是肆无忌惮地闹。这种传承的民间艺术,体现出古人的智慧,他们用元宵节三天的时间,彻底释放了一年的压力。在这一刻,人之间没有尊卑,没有高低,大家混在一起,众生平等。

    正月十五闹元宵,还有一个重要的“闹”是观灯。观灯是在混玩意儿之后。演员散去,人们意犹未尽,会三三两两相跟着去观灯。观灯的时候,已经没有锣鼓喧天了。人们可以在闹之后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,要不晚上会睡不着。灯,有很多文化内涵,不仅观赏了白菜灯、柿子灯等花灯的造型美,还能观赏转转灯里的《西厢记》等故事。

    如果说混玩意儿表现了动的一面,那么,观灯就表现了静的一面;如果说混玩意表现了接地气的一面,那么,观灯则体现了文化的一面。这一动一静的正月十五闹元宵,包含了多少古人的智慧啊。(樊海霞)

    [编辑:杨婷婷]
    文字无码制服在线看|久久精品午夜福利|日韩无砖无码专区一区|色欲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